因此,李庄也一时间盛名远扬,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,只需写上“中国李庄”4个字,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。
李庄人民,尽管自己过着苦日子,但他们胸怀大局,像长江一样,张开胸膛,包容“百川”,名副其实地成为当时中国文化抗战的一个避风港湾。
那时李庄的“九宫十八庙”和“湖广填四川”的各处会馆,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、会馆祠堂、民家小院,四下分布着同济大学、金陵大学、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、社科所、体质人类学所、中央博物院筹备处、中国营造学社等单位。
同时,他们有的还携带家眷前来,入住李庄。外来人口最多时达到了12000多人,比当地人口翻了四倍。因此,李庄成了他们流寓停泊的港湾。
同济大学安放了平静的书桌
同济大学联系在先,规模最大,人数最多。按之前的“约定”,李庄镇就把他们安排在镇上最大的、最好的庙宇。